征文选登:草堂感悟

发布日期:2021-06-19 阅读量:

应朋友之邀,又一次来到杜甫草堂。特意起了个大早,赶在游览人群之前先去感受一番。虽然在成都呆的时间不短,但到杜甫草堂的次数却是屈指可数,而远离喧闹的人群、静静感悟草堂风韵这还是头一回。


杜甫草堂位于幽静的浣花溪旁,是诗圣杜甫流寓蜀地时的居所。杜甫在此居住近三年半时间,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。唐末诗人韦庄敬重先贤,在蜀地入仕后寻找草堂遗址,重新打理修葺,才使得草堂遗址得以保存下来。此后,宋元明清各个朝代都有修缮扩建。历经千年,今日之草堂,建筑古朴典雅,园林清幽秀丽,修篁青青,高楠冥冥,一草一木蕴藏着无尽诗意与灵动,诉说着诗文一脉前尘往事。


草堂共有十余处景点,照壁、正门、大廨、诗史堂、柴门、工部祠分布在中轴线上,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和其他附属建筑,显得既庄严肃穆又别致清雅。古迹是流动的音乐,诗歌是永恒的记载。青砖红墙,青葱古木,漫步在清幽的草堂中,拜访诗人旧居,瞻仰诗人风采,品味诗人悲苦,感悟诗人气度,那些诗、那些人、那些事、那些景,如卷轴般一一展现开来。


“美”――旧居清幽古朴,美如山水名画。草堂茅屋临水而建,溪流环绕,绿树成荫,竹篱柴扉,芳草青青,完整地恢复和保留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,也印证了杜诗里“暗水流花径,春星带草堂”、“清江一曲抱春流,长夏江村事事幽”对居住环境和生活情景的描写。屋如其名,整个茅屋由茅草和竹篾搭建,是典型的川西乡间民居风格,设有书屋、卧室、厨房、会客厅等,陈设简单古朴,让人不由得联想到诗人流寓蜀地期间清贫的生活景象,“厚禄故人书断绝,恒饥稚子色凄凉”。红墙夹道,修竹掩映,花径是必不可少的游览景点之一。当年杜甫的茅屋前,有一条栽满花木的小径,任由花开花落,不曾清扫而破坏它原来的景致。如今,小径尚存而花不再。花径的尽头是草堂影壁,由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,用青花碎瓷镶嵌“草堂”二字,又因毛主席留影于此而留名。


“卓”――诗人才华非凡,志存高远。青年时期的杜甫善骑射,漫游于祖国大好山河,其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,充分展现了建功立业、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和远大抱负。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,磅礴的雄心和气概堪称千古绝唱。“骁腾有如此,万里可横行”,纵横万里的气势是何等的雄健豪放。“何当击凡鸟,毛血洒平芜”,以物寓意,刻画精微,意旨深远,凌云之志挥洒笔墨之间。开元盛世的景象燃起了包括杜甫在内的一干有志者的政治热情。


“悲”――诗人流寓他乡,老来疾苦。“安史之乱”后期,杜甫流寓他乡,过着极其清贫寒苦的生活。“中原无书归不得,手脚皴裂皮肉死”、“黄独无苗山雪盛,短衣数挽不掩胫”。杜甫饥寒交迫,无衣无食,亲朋好友音信全无,数九寒冬皮肤都已皴裂,冬雪漫漫无处寻找野食,连邻里也不禁为其怅然担忧。“从菊两开他日泪,孤舟一系故园心”,飘零在外,心系故土,这样的孤寂愁苦,凄清哀怨,千百年后读来也禁不住潸然泪下。


“贤”――忧心国运,愁郁民生。“沉郁顿挫”是杜甫在《进雕赋表》中对自己的创作风格的概括。其后期的诗歌凝重深沉、悲慨孤愁,多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注,对故国时运的牵挂,诗意深沉,悲凉戚寂,哀婉动人。“鱼龙寂寞秋江冷,故国平居有所思”,时局动荡,风云变幻,杜甫飘零在外仍时刻饱含一腔故国深情。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,杜甫自己的茅屋漏雨,却推己及人想到天下寒士无庇庐之苦。“诗圣著千秋,草堂留后世”,杜甫的诗歌传为千古绝唱,不仅因为其诗艺精湛,更因为他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的境界。


蜀山蜀水依然清幽,美景入目,自有一番风情和体味。诗人情怀,际遇愁苦,留待后人感悟追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