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转】成都15974家建筑企业复工背后……

发布日期:2021-06-19 阅读量:

d.png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东安湖体育公园复工,工人正在抓紧施工

 d df.png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成自高铁机场段全面复工

分片包干

市住建局由班子成员牵头组成11个工作服务组,分片包干对口服务区(市)县。选派23名处级服务专员蹲点重点企业(项目),形成23个服务团队,成立5个行业协会服务中心企业专班和2个综合保障、问题集中研判专班,将问题解决在第一时间。

双管齐下

所有服务专员下沉到施工现场、项目一线,点对点进行服务,梳理企业和项目面临的问题。同时及时上线运行成都市建筑材料及劳务需求对接平台,协调周边地区保障砂石、水泥等建材供应。

谋划未来

对于整个行业生态链的良性构建以及未来发展,市住建局也在进行深入思考。面对疫情对行业带来的影响,谋划转危为机,加快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,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能。

自开展“送政策、帮企业,送服务、解难题”专项行动以来,成都市住建局成立了11个服务工作组分区包干服务22个区(市)县,先后前往40余个企业、50余个项目收集问题,并强化市区两级协同服务,组织区(市)县住建系统成立属地专班、专员,实现“全覆盖”,所有专班专员靠前服务,蹲点服务企业、项目,帮助协调具体问题。

截至3月17日,全市建筑业企业16457家,复工数15974家,占比95.2%,达到“应复尽复”;全市建筑工地5318个,复工5310个,复工达到99%以上,复产达85%以上;全市混凝土站点181个,复产率100%,日产量12.9万方,同比达71.7%。3月18日,成都市住建局局长张樵,成都市建筑业协会秘书长马平,华润集团驻四川区域工委书记、首席代表、华润置地高级副总裁吴秉琪做客《新天府会客厅》,聚焦市委市政府“送政策、帮企业,送服务、解难题”专项行动中,建筑专班如何破解企业和项目复工复产中的难题,努力实现稳产满产。

“为助推稳产满产,在纵向上,我们要求所有服务专员下沉到施工现场、项目一线,点对点进行服务,找问题、收问题;在横向上,及时上线运行成都市建筑材料及劳务信息对接平台,同时建立各种信息统筹、共享平台,全力协调建材供应,协助企业解决‘用工难’问题。”张樵表示。

当好“规划员” 思考谋划建筑业转型升级

除了针对具象问题进行逐个“击破”,对于整个行业生态链的良性构建以及未来发展,市住建局也在进行深入思考。

“这次疫情引发了我们对于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。城市建设项目复工复产中的各种难题,很大原因,是因为目前建筑业科技创新还不够,建筑材料、建造方式等,对传统要素依赖度太高,建筑业转型升级、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。”张樵表示,下一步该局将深入思考如何转危为机,加快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。一方面将指导企业优化施工组织方式,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,推进BIM(建筑信息模型)技术应用,支持企业创新施工方式,推动工程建设总承包模式,培育全过程咨询服务,推进绿色建筑发展;另一方面按项目属性分类施策,启动一批项目,加快推进政府性投资项目,稳步实施房地产开发项目,积极鼓励社会投资项目建设;同时储备一批项目,为可持续发展,分类推进城市建设打下基础,逐步消除疫情对建筑业的影响。“此外,还要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、转变管理方式,创新性地开展工作,将行政审批流程由2.0进阶到3.0。”

对于“转危为机”,作为企业方,吴秉琪也有着相似的思考:“对于地产板块而言,一是应及时转型升级,调整增长规模、发展模式,强化战略的深度和业务的宽度,提升综合能力,尽快由单纯的地产开发向城市综合投资运营转型;做到既以经济效益为导向,又注重兼顾长远的社会效益、环境效益。二是争取、用好政策支持,同时降本增效,一方面通过项目成本、费用的精益化管理降低疫情对业绩的不利影响,同时也持续优化团队、提高内部管理和运营效率;另一方面对产品的操盘周期提出更高的要求,要求项目的开发节奏更加科学合理,要在保障品质的前提下实现高效周转,运营方面也要做好供货管理。在创新发展商业模式方面,提升智慧化数字化管理能力,加快与互联网、信息技术等的融合。”